“致敬荣休讲坛”第四期 | 易新农教授主讲:东西方文学追寻主题比较
1 月 6 日晚,我系在中文堂举行第四期“致敬荣休讲坛”,邀请易新农教授主讲《东西方文学追寻主题比较》。系主任彭玉平教授,系党委书记于海燕、副书记陈方,教师代表陈希教授、郭丽娜教授,教职工、学生、校友参与了本次讲座。活动由彭玉平教授主持。
主持人彭玉平教授简要介绍了易新农教授的研究方向及成果,并对易教授重返中文堂授课表示真挚的感谢与衷心的敬意。
讲座上,易新农教授围绕“东西方文学中的追寻主题”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分享。“追寻”源自于人类精神的需要,是推动历史、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对崇高理想和神圣目的的追求。古今中外的文学著作中有诸多关于“追寻”的主题,这其实是人在面对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之间内在矛盾时做出的应对策略。
易教授分别梳理了上古时期、中世纪时期、现当代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外经典的“追寻” 文本。在上古时期,易教授以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以及屈原的 《离骚》为案例,分析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土壤中,作品中呈现的各有特色的追寻历程。在中世纪时期,易教授以但丁的《神曲》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为例,说明这一时期的追求更多体现在精神层次上。在现当代文学中,易教授以卡夫卡的《城堡》为例,指出这一时期的追求主题转为描述人的自我失落。
易新农教授总结表示,“追寻”主题带有悲剧性的审美深度,美学特征是崇高,凡是崇高往往带有艰难性,从古至今的追寻实际上体现的是人对生命、对意义的尊重,对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以及无畏精神的赞扬。“追寻”代表着崇高的道德力量,能跨越时间、空间给予世人恒久的精神力量。
易教授旁征博引,其生动的讲解赢得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同学们就比较文学的实证基础等问题向老师提问,易教授从文本与比较研究的角度进行解答。
讲座期间,郭丽娜教授与易新农教授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概念的理解进行了探讨, 从纵向的历史和横向的过度展开论述了自己的看法。彭玉平教授总结认为这是一场跨越时代和地域的对话,易老师立足本土看世界,郭老师从西方角度看中国,真正的治学应当将理论和观念交融,易教授的讲座完美展现了老一辈学者研究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值得大家学习。
讲座后,于海燕书记代表中文系向易新农教授颁发讲座证书,并赠讲座的海报相框予以留念。
中文系设立“致敬荣休讲坛”旨在加强学科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通过邀请退休老师重返讲台授课,致敬前辈、传承学脉,传播学术、嘉惠学子。“致敬荣休讲坛”此前已邀请曾宪通教授、黄修己教授、曾扬华教授主讲,在师生中获得很好的反响,本次讲座是该系列的第四期。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
撰稿人:高语涵
编辑:顾朴
初审:李劲峰
复审:陈方
审核发布:于海燕